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673-3878
国内刊号:42-1578/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2063 人次
 
    本刊论文
职业负面效应视角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采取系统化的发展对策,以规避职业对社会和个体的多种负面效应。在宏观层面,必须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引导社会改变职业观、教育观尤其是职业教育观,以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高目标,不断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统筹职业教育主体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精神的立体塑造,防范职业在社会层面产生的负面效应;在微观层面,必须深化现代职业教育的基层改革,纾解职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职业 负面效应 现代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

  职业既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石,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对某些资源具有垄断性的社会劳动或者说社会劳动的垄断性”①。职业的这种本质属性对于个体和社会均存在两种互为悖论的效应:一方面,职业的本质属性维系着职业个体、职业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命脉和伦理尺度;另一方面,职业的本质属性限制了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阻滞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甚至会危及个体的生命并破坏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长期以来,公众过分关注职业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具有的积极价值,严重忽视了职业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效应,这不仅禁锢了学术研究视野,也阻碍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因此,有必要探讨职业的负面效应,使现代职业教育发扬职业的正面效应,有效规避职业的负面效应,真正服务于个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负面效应的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较早关注职业负面效应的先驱,他们主要从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简要论述了职业的负面效应,但实际上,职业的负面效应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一)职业对社会的负面效应

  职业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的职业对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偏见、局限性等”②的作用,它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打上了鲜明的阶级或阶层烙印,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仍遵循这种有失公允的社会流动体系。

  1.职业的垄断本质造成了阶级或阶层之间相互流动的阻尼特性。职业的垄断本质导致社会的各阶级或各阶层逐渐分化并相互对立,进而出现了能够垄断某种社会资源或自然资源的特权阶级或特权阶层,从而使个体的成长过程产生差异。首先,在个体出生时就被贴上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标签;其次,在日后接受教育、择偶或进入职业领域时,也常会出现权力寻租、不择手段地“攀龙附凤”或“门第之见”等现象,久而久之,阶级或阶层之间的相互流动(尤其是垂直流动)形成了阻尼特性。

  2.职业的垄断本质形成了难以消弭的社会二元对立特性。首先,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进一步促成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和“工资的等级制度”③,这就导致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在不同的职业主体之间形成特定的积聚效应。长此以往,职业的垄断本质最终导致城乡对立、脑体对立、贫富对立等社会二元结构。其次,尽管职业的垄断本质促进了职业主体在区域间的水平流动和职务上的垂直流动,但随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主体在职业类型间的横向流动即职业流动被限制,从业者只能依赖本职业领域的同类职业岗位而获得生存和发展,如果要进入其他职业领域则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不仅维系社会各阶级或各阶层的既定结构,也维系了社会化的二元对立特性。

  3.职业的垄断本质增加了社会交换和社会流动的成本和难度。尽管职业以社会交换为目的,但由于职业是某个群体或集团对某些资源的垄断性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产权制度、同业竞争制度、职业准入制度、贸易保护壁垒甚至户籍制度等垄断性制度体系,从而增加了各类职业主体之间相互自由交换资源的成本和难度,也增加了各类职业主体在不同区域、不同职业领域之间相互自由流动的成本和难度。

  4.职业的垄断本质降低了职业和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就本质来说,职业教育体系的存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职业的专业化导致职业教育部门与产业经济部门的隔阂越来越深,职业教育的学历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相关性越来越弱,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越来越差,甚至成为被社会诟病的教育类型。同理,其他各种社会职业的过度专业化,也会形成自闭的系统进而削弱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职业对个体的负面效应

  职业的垄断性或职业的专业化特性,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了抨击职业对个体的负面效应,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从“职业对人的性格和能力”④以及“……职业给人自身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⑤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与其说职业使“人缩小了”⑥,毋宁说职业将“人的肉体和精神切碎了”,这意味着个体的技能被精细“切割”,人体的器官也被无形中精细“切割”,整体意义上的技能、系统化知识和人在精致的社会化大分工中已不存在,仅仅存在被职业的垄断本质“肢解”后支离破碎的“人体器官”在相互协作中完成社会化大生产。可以想象,职业对个体的身体机能、心理健康、智力和技能的发展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等多层面产生负面效应,甚至形成“代际遗传”。

  1.职业的垄断本质决定了个体只能使用部分身体器官,影响其生理健康。职业的垄断本质造成了人的极化现象和物化现象,不仅制约了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导致个体之间脑体分工的严重对立。具体来说,第一,职业的垄断本质决定了个体在职业过程中只能运用部分肢体或外部器官,不利于肢体或外部器官的均衡发展;第二,某些职业会经常利用某些特定的内部器官,不利于内部器官的均衡发展;第三,职业的垄断本质使人的大脑不能被全面开发和利用,不利于脑的均衡发展;第四,职业的垄断性会造成人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长期接受外界某种特定的刺激,造成部分或永久性伤害;第五,固定的职业环境也会限制或改变职业主体的生活习惯甚至健康状况。因此,尽管“熟能生巧”是职业技能的最高追求,但却潜藏风险,如商厦营业员易患静态性肌肉劳损和下肢静脉曲张⑦等职业生理疾病,出现晚睡强迫症以及“龙生龙,凤生凤”的代际遗传现象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显性的器质性伤害职业病,还是隐性的器质性伤害职业病,其后果都不容忽视。

  2.职业的垄断本质使个体只能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或长期幽闭于特定的职业环境中,影响其心理健康。职业的垄断本质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管职业的垄断本质促成了专业化发展,但也强化了阶级(阶层)意识,认为本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具有合法性,如鄙视农民工的现象。第二,职业的垄断本质促成的职业专业化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3.职业的垄断本质决定了个体只能掌握有限的知识和技能,限制了其智力和能力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或多元化发展。职业的专业性越强,对从业者的限制就越严格,这就意味着个体只能深入学习部分特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最终减弱职业主体的适应性,限制人的智力和能力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或多元化发展。

  4.职业的垄断本质增加了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风险性。首先,某些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职业,如杂技、刑侦、缉毒等。其次,职业周期是否长久,会对从业者顺利转岗换业构成风险,如某些手工业及其产品现在已经消失,会给这些从业者的生存带来困难。最后,个体转换职业岗位也有风险。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经济领域的技术革新和升级非常频繁,职业类型的更迭迅速,长期以来职业专业化的利好局面开始瓦解。

  综上,职业负面效应的根源在于,在社会分工过程中职业个体和职业群体出于保护自身利益并在社会交换中获取更高的利益(包括利润和其他好处)而形成的自我防范机制。社会经济越发达,这种机制产生的负面效应就越明显,因此,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寻求能够有效削弱或弥补其不利影响的对策。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为规避职业的负面效应,需要构建系统化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既要注重发展对策的顶层设计功能,以便从宏观层面“预防”职业对社会的负面效应,又要注重发展对策对基层改革的指导功能,以便从微观层面“疏导”职业对个体的负面效应。

  (一)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防范职业在社会层面产生的负面效应

  1.为消减职业对社会的负面效应,需要将新职业观和大职业教育观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础。首先,要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破除职业对社会的负面效应,在全社会树立新的职业观。从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起先是偶然因素造成了职业群体在社会分工中拥有财富的不均,进而利用财富划分为最初的两大对立阶级,逐渐形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职”和“业”的对立等社会二元对立现象。因此,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发挥政府顶层宣传机制的喉舌功能,引导大众建立新的职业观念,在社会层面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础,即社会化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属于社会劳动,都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它们只是分工方向、劳动方式、劳动对象、劳动规范和劳动贡献等有别而已,不应按社会劳动的定价情况界定其高低贵贱。其次,要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破除职业对社会的负面效应,将新职业观贯彻到整个教育领域,并建立大职业教育观。从个体生命历程的构成来看,职业和闲暇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两种生存状态,而这两种生存状态构成了职业主体的全部生命历程。从广义的职业教育来看,美国教育家保罗·孟禄(Paul Monroe)认为任何教育“都是职业教育”⑧的观点是有充分理由的。基于此理念,可以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在教育领域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础,逐步建立“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⑨,最终抚平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不能沟通和衔接的鸿沟。

  2.为消减职业对社会的负面效应,必须将建立大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高目标。既然个体为了安身立命最终都要进入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领域或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社会职业领域,那么就要基于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将新职业教育观和大职业教育观落实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大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的社会建构和传承功能。首先,做好整个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形成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共襄盛举的教育体系主体架构,最终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融通的终身学习体系,为各类学习者提供自由伸张教育权利的机会,从而消弭社会化的二元对立特性,削弱各个社会阶级或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流动的阻尼特性,降低个体在社会交换和社会流动过程中的成本。其次,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统筹规划,建立职业准备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教育一体承接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⑩;通过创新现代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统筹和协调职能,完善合作式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降低职业教育的运营成本;通过法制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吸引多类型办学主体相互竞争和共同发展;充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分工,实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估、办学主体和管理主体等之间的职能分工和组织分化,增强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3.为消减职业对社会的负面效应,还应在学校教育体制层面统筹职业教育主体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精神的立体塑造,关注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不能仅专注于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技能,还要统筹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精神的立体塑造,关注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职业岗位的可转换性。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体制层面处理好四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计要权衡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群)和具体的职业;第二,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要平衡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之间的权重;第三,学校领域和行业企业领域也要建立层级清晰、体系完善的职业能力和职称认证体系,为职业能力和职称的梯次发展建立制度支撑;第四,建立和完善终身职业教育的体制以及职业转换和救助机制,为各级各类学习者自由选择职业定向提供保障。为此,要在现代社会化大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教育贯通并形成既一脉相承又分工精细的职业教育体系。具体来说,学校职业教育进行基础性和预备性的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进行专门性和专业性的职业教育;前者着重关注学习者通用能力的发展,后者着重关注学习者专业能力的提升,两者相互协作,形成符合社会分工趋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应包括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因此现代职业教育还要关注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不断提升。

  (二)深化现代职业教育的基层改革,纾解职业在个体层面产生的负面效应

  以上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了“预防”职业负面效应的主要策略,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对个体“疏导”也是规避职业负面效应的重要手段。

  1.针对职业负面效应对个体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职业病危害,现代职业教育要建立职业情感和职业心理疏导机制,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教育以及职业情感教育。从广义上来讲,职业病包括职业生理病、职业心理病和难以脱敏的职业行为习惯三种类型,但在我国,职业病主要“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11。相比之下,欧美等国早已开始关注“工作制度、重复性动作伤害、职业压力(occupational stress)、暴力(violence)、威胁以及紧张(strain)等许多精神性和非物质性因素”12的职业病。我国的职业教育一般很重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等教育,而把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教育主要放在企业领域,即便“校方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亦无评价的体系”13。更有甚者,希望通过保险制度将职业病的危害转嫁给第三方,但保险制度不能消除职业病给职业主体及其家庭和后代带来的永久伤害,更取代不了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教育,难怪有识之士呼吁“职业技术教育应加强安全基础教育”14。为此,需要从三个层面开展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教育:一是针对职业生理病,加强职业安全和职业防护的教育,包括在职业领域简单救助他人和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二是针对职业心理病,加强职业情感教育,建立职业情感和职业心理疏导机制,防范由于单调的职业而引发的职业倦怠、自闭、抑郁甚至自杀等倾向;三是针对难以脱敏的职业习惯,加强对职业习惯的脱敏教育和脱敏治疗方法的教育。

  2.针对职业负面效应对个体智力、能力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等带来的危害,现代职业教育要健全职业指导机制,加强就业形势、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从职业的起源来看,社会越进步则分工越细致,职业的分化也越来越精、专,职业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每个职业或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责内容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具体。现代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普遍有限,这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为个体的转岗换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了风险。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通过专业建设、课程重构和教学改革等基本能力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习者的职业发展。首先,要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和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15,以构建适应产业经济和职业主体发展趋势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既要有针对性地塑造学习者精、专的职业素质,又要培养其宽厚的人文精神。其次,要拓展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就业指导职能和就业指导机制,既要对学习者开展社会、政治、经济和就业等教育,又要积极引导他们端正择业态度,从而能够正视现实,敬业守德,做好本职工作,随时保持可持续学习和不断吸收新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能力。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